#合作邀稿✍🏻
#貢丸湯料理教室之戶外教學日
台灣媒體走入寒冬已一段時日了,紙媒尤是如此,但仍默默堅持著出版的其實也還不少,除了《貢丸湯》以外,還有同樣是獨立出版的雜誌 窩窩 wuowuo 。
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勒緊褲帶也要持續寫下去呢?難道這群人天生浪漫嗎?還是因為有必須堅持的理想與抱負?快來看看窩抱報總編輯怎麼說!
📖 📖 📖 📖 📖
【在當代寫實體書的目的與堅持|窩窩】
在當代實體出版之所以浪漫,不是因為數位浪潮的席捲下顯得彌珍貴,又或為了流芳百世而寫盼成那冊經典,⽽是因為如果把浪漫的想像抽離,剩下的都將是苦難(誤)
媒體寒冬、出版蕭條雖是老生常談,但真身處其中絕非⾼處不勝寒,⽽更多時候是不知下⼀餐啊⋯⋯(嘆)窩抱報走過六年,出版 20 期雜誌,倒不是為了替當代動物議題紀錄留下歷史的宏願,但求這些深度報導的編採內容結合圖文排版設計後躍然紙上,讓牠者得以被看⾒、被討論、然後被記得。
實體書有其獨特的紙張紋路所帶來翻閱⼿感,伴隨印刷油墨撲⿐⽽來的香氣,那始終是人迷戀的要素。即便如此,從⿊膠到卡帶、CD 到數位音樂,從報章雜誌到電⼦書、網路社群的數位閱讀,作為資訊的載體終將隨著科技翻新,隨著時代更迭不斷轉型。
紙本不死,但終將凋零,要說堅持,也許只是捨不得、或不習慣改變而已。
而有趣的是各種獨立出版品在近年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,在網路、在市集、在策展等各種場合裡,各⾃有著⼀群粉絲讀者們擁戴著。也許出完這期,就沒了下期,也許過了幾期,⼜有新的⼀期,⾃媒體的蓬勃與出版技術⾨檻的降低,使得人人都能在當代成為實體書報雜誌的出版家,好不熱鬧,又怎能說是凋零?
哪怕是⼀樣的內容,實體的重量,總是比方寸螢幕內的東西實在許多、真實許多。
當過去我們以為廣播成了那僅為千分之⼀的聽眾服務的舊平台,誰能想到如今 Podcast 逆勢⽽起成了當紅炸⼦雞,當紙媒式微而收藏價值⼤過傳播⽬的時,未來的某⼀天也許將會以另種姿態重新演繹。
窩窩,作為替動物發聲的獨立媒體,以近乎⾃虐式地編採設計流程在每⼀期雜誌窩抱報中書寫著,在每⼀次截稿前懷疑人生又或咒罵祖宗,卻又在每⼀次付梓後潸然淚下抱書入眠。但更多時候是讀者主動予以回饋時,透過動物的議題,讓人與人之間有了新的連結、新的視野時,才發現所謂的堅持有了意義。
窩抱報總編輯 蘇于寬